- 索 引 号:QZ00117-3000-2025-00165
- 备注/文号:泉城管答函〔2025〕67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城市管理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6-09
答复类型:A类
沈艺程委员:
《关于进一步加强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第20254086号)由我单位会同市资源规划局、文旅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严格依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以城乡品质提升项目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绿满泉城”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及小游园,显著提升了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覆盖率,有效拓展了市民的绿色共享生活空间。小山丛竹、滨海公园“花海”等公园绿地已成为网红“打卡”胜地,广受市民群众青睐。
一、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建设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现状实际,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和步行10分钟到达公园绿地的要求进行布局,科学利用街头巷尾、边角地、闲置地和城市拆违、拆临、拆危腾出的空地以及现有绿地,通过种植树阵、加密树网、填补空白撑起城市“绿伞”,结合“体育公园”创建活动增设步道、休闲座椅、健身器械,积极与社区、单位或社会企业合作建设“爱心驿站”、“园中书屋”、“儿童乐园”等,因地制宜打造功能齐全的口袋公园、小游园,切实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加强文化融合,彰显闽南特色
注重在口袋公园建设中赋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文化内涵,与古迹修缮和古树保护紧密结合,特别融入闽南建筑文化、古榕文化和海丝文化等,凸显泉州区域特色。针对老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在景观布置上多利用旧石构件、闽南红砖、旧船木、古建凉亭等,营造闽南传统特色,体现传统建筑风貌;新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则设置彩色混凝土步道、钢筋石笼墙、铁艺花架、玻璃亭廊、锈板花池、LED线型地埋灯等现代元素,提高了口袋公园的功能性、实用性。同时,主动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多考虑设置叠水流泉、净水植物、透水红砖等,建设“闽南版”雨水花园。
三、深化精细管理,发挥生态效益
口袋公园日常管理已纳入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范畴,严格落实《城市公园管理办法》,管理职责分别由市级、区级绿化管理部门承担,并实行市场化养护作业,各口袋公园均配有专人进行浇水、除草、修剪及设施维护等日常管养,市城市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考评。目前,我市中心市区绿地(包括“口袋公园”)的卫生、养护管理统一纳入泉州市数字城管平台进行监管、考评,各级园林部门派专人负责“数字城管”案件的对接、处置和反馈,确保案件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置。
今后,我市将依据《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最新修编成果,优化各类绿地的分布格局,推动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及街头绿地的均衡合理布局。同时,结合各片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助主题雕塑、景墙浮雕、场景微缩模型等多元艺术形式,精心打造公园内的沉浸式文化展示空间。今年,我们将持续深化“绿满泉城”行动,进一步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全市计划新建30个口袋公园,重点推进居民区、街角路口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等场所的口袋公园建设,并对现有城市公园进行安全化、舒适化、品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合理设置适老适儿化、无障碍设施等,不断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竭力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的服务半径覆盖率。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口袋公园”的长效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园精细化管理检查考核等机制,进一步强化公园的“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泉州城市园林绿化的关心和支持,恳请今后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持续攻坚克难,争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领导署名:王宏娥
联 系 人:林连明
联系电话:22532993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6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