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17-3000-2025-00091
- 备注/文号:泉城管答函〔2025〕28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城市管理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4-17
答复类型:A类
李蕊蕊委员:
《关于提升城市休闲旅游品质的建议》(2025301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着力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开展“抓城建提品质”、“绿满泉城”三年行动等系列城建项目,力争达到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和步行10分钟达到公园绿地的目的,构建通山达海,显山露水,大疏大密的城市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环境的美观性与舒适度。
一、优化园林空间布局,构建全域游憩网络
为适应泉州新时期发展需要,以实现城市空间精细治理为导向,推进城市更新、彰显城市特色,市城管局于2023年委托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与泉州市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编制《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23-2035)》,支撑泉州建成绿色生态网络健康稳固、绿色服务普惠共享、闽南园林传承创新、泉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活力公园城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百姓园林、山水园林、文化园林+门户廊道”四大工程,着力新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和小游园,广泛开展立体绿化、花化彩化、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行动,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2022年以来,全市共建成精品公园14个、郊野公园12.6平方公里、口袋公园380个,立体绿化1380处,打造园林景观路21条、花样街区13个,累计新、改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477.7公顷;2025年,计划新增郊野公园2平方公里,精品公园3个,口袋公园30个,打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的绿色休憩空间,形成“生态为基、文化赋能、全域共享”的休闲旅游网络。
二、融合闽南文化特色,提升绿地景观内涵
结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古城及古树保护以及历史古街开展环境塑造和绿化提升,在项目建设中融入古迹遗址元素、侨乡文化内涵等,植入文化景墙、景观雕塑、小品等,打造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古榕巷公园以“出砖入石”工艺打造“残墙”,体现闽南红砖厝风格;闽南小埕院景墙屋脊运用闽南特有的燕尾脊,植入精心收集来的旧构件、旧磨盘、八仙桌、老式自行车等景观小品,强化闽南地域文化标识性;泉山路道路绿地改造以“融山影绿韵,展文化之窗”为主题,设置“东西塔”、“木偶戏”等景观小品,结合微地形处理,融合色彩及大面积地被流线,亮化节点,树篦子融入相关古城元素,打造兼具生态性、安全性、美观性的高品质名山古城特色通道,更好地展示泉州世遗之城的文化魅力。
为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我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推广市树刺桐的种植工作,通过串珠成线、连片成景,突出“刺桐红”基调,弘扬生态文化,凸显泉州地方文化内涵,打造景观亮点,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和园林绿化品质。市城管局与市林业局联合开展的刺桐培育、开花等研究项目,为今后刺桐的种植、养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园林服务功能,强化生态可持续
近年来,打造一批口袋公园、小游园,立足于“协调周边环境、扮靓城市街景、服务社区群众”这一定位,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微地形塑造、乔灌木合理搭配、乡土适生植物种植等手法,植入便民服务设施,打造服务群众的绿色休闲空间。如古榕巷口袋公园、闽南小埕院等绿地设有凉亭、坐凳休憩设施,北环城河公园改造增设景观亭、健身器材等,为市民游客提供休憩活动场地。为鼓励、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市绿化美化,共建美好家园,2022年底,我局成功举办泉州中心市区首届街头绿地(城市绿雕)建设竞赛活动,营造群众身边的“小绿地、微幸福”。
通过园林景观的提质升级与文化赋能,构建泉州“园城一体、文景共生”的休闲旅游体系,让游客在方寸园林间领略“海丝泉州”的千年文脉与生态之美,助力推动“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建设。
领导署名:王宏娥
联 系 人:林连明
联系电话:15377990088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
2025年4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