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处理厨余垃圾的“全链条”路径
时间:2023-01-11 10:03 浏览量:

  

  厨余垃圾是指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包括了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剧增,厨余垃圾迅速增长。伴随着厨余垃圾的增多,厨余垃圾转运工作,成为一个城市垃圾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今年以来,泉州市认真对标对表《福建省生活垃圾示范区暂行标准》,全力以赴推进硬件建设、软件运行、氛围营造,以高质量生活垃圾分类创建,带动引领低碳绿色生活新时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在推进厨余垃圾处理中,泉州市强化厨余垃圾前端的分类、收集,中端的转运,后端的处理,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源头至末端相匹配的全过程运行系统,使厨余垃圾处理由“失范”变规范,实现了“全链条处置”。

  强化督导员制度

  厨余垃圾的处理,前端的收回,十分重要。

  据了解,为尽可能收回厨余垃圾,泉州市持续推进分类屋(亭)建设。近年来,泉州市垃圾分类亭(屋)改造被列入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大面积布局分类屋(亭)。

  数据显示,目前,泉州全市共设置分类投放点10627个、投放亭841座、智能柜260座,配备垃圾分类桶约3万个。推行“十有一员”(有地面硬化、有分类指引、有规范容器、有雨棚、有洗手、有排水、有照明、有监控、有灭蚊、有语音提醒,每个投放点配一名督导员)分类投放点模式,今年计划建设“十有”投放点1016座,现已全部完成。

  此外泉州市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深化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工作,完善党员示范表率、服务群众机制,特别是延伸到社区,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居委、物业、业委、业主共同参与,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人做、为人人”。同时,配备垃圾分类督导员在垃圾分类的前端指导市民规范投放垃圾,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准度。

  周世容是泉州市鲤城区的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今年9月,经过一系列专业培训,她顺利上岗,正式成为鲤城区鲤中街道促进社区伟润帝景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她每天的工作时段为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主要负责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垃圾二次分拣以及入户宣传。

  “你好,厨余垃圾请扔到绿色桶内,其他垃圾扔进黄色桶。”“你可以在家里就先将垃圾分类好,再拿出来扔。”每天工作时间,周世容穿上红马甲、佩戴好证件,准时“守候”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亭旁,耐心地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一旦发现投放错误的垃圾,周世容就会现场示范分类整理,确保投放正确。

  据了解,垃圾分类督导员还负责进家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很多居民从最初的不会分、分不清,到现在已经基本能在家就做好垃圾分类了。”三个月来,周世容见证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点滴变化,也感受到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

  为了助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目前,鲤城区组建了一支600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由第三方公司、社区、物业、城管等工作人员组成。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小区,每天准时上岗,落实“桶边督导”,对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进行分类指导、分拣。“我们不仅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还会定期开展岗中培训,加强垃圾分类督导业务能力。”鲤城区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泉州市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全面推广鲤城区的做法,进一步规范“精准督导”,完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为垃圾分类督导员颁发相关证书,确保他们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垃圾分类督导员管理,对他们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明确奖惩机制,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督导员业务水平和督导质量。

  提升中端转运水平

  在泉州市唯一参与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县市区鲤城区,沿街路面和小区附近多了一块牌子,上面标明厨余垃圾集中收运点位、收运车辆停靠时间的公示牌。

  为全力推进厨余垃圾分类转运,今年以来,泉州着力开展餐厨垃圾全量收运专项行动,中心市区按照规划路线对酒店、餐馆饭店、单位食堂等餐厨垃圾进行收运,同时推行家庭源厨余垃圾公交式收运,中心市区共配备19辆专用厨余车辆,制定13条厨余线路。

  以鲤城区为例,今年9月起,该区推行厨余垃圾集中收运处置模式,共规划6条家庭厨余垃圾收运路线、2条餐厨垃圾收运路线,设有116个厨余垃圾接驳点,覆盖全区8个街道。

  每天上午8时30分许,一辆厨余垃圾清运车准时从泉州江滨北路刺桐鲤城市政公司驶出,开始当天的作业。每到一处垃圾接驳点,等候在那的两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会齐力将该区域的厨余垃圾桶放置在车辆翻转架上。随着设备启动,垃圾桶被缓缓抬升,垃圾自动倾倒而下。随后,厨余垃圾桶又缓缓回落地面,垃圾分类督导员立即将桶拉回、清理,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笔者在现场观察到,为防止厨余垃圾撒漏,工作人员还细心地在地面铺上垫子,整个处理过程十分高效、整洁。“厨余垃圾容易发酵,不及时处理很容易产生异味、滋生蚊虫,自从设立接驳点后,我们每天按时清理两次厨余垃圾,卫生保持得更好了。”江滨翡翠苑垃圾分类督导员王幼金说,他们会对厨余垃圾认真检查,确保没有混入塑料袋、食物包装纸盒等其他垃圾。就这样一路收集,三个多小时后,这辆厨余垃圾清运车的厨余垃圾已是满满当当。

  厨余垃圾处置工作具体而细微,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机制保障方面,泉州市多方联动、上下协调,建立了完善从市级贯穿到社区的“四级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问题反馈、技术指导等制度机制,提升厨余垃圾转运工作。  

  泉州市、鲤城区两级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逐步扩大厨余垃圾集中收运范围,持续优化调整收运路线,不断建立健全厨余垃圾收运机制,同时,在多个住宅小区附近设立厨余垃圾处置点,实现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让群众看得见、可监督,真正让垃圾分类落在实处。

  强化后端处理能力

  提高餐厨垃圾终端处理能力,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环保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日,笔者来到泉州中心市区东美农贸市场。在市场一侧的有机垃圾环保驿站内,摆放着两台机器,一台是破碎机,另一台是生物降解机。破碎机前挂着一个垃圾桶,桶里是刚刚收集来的菜梗菜叶、废弃残渣等厨余垃圾。工作人员金清江按动按钮,垃圾桶自动上升、倾倒,将垃圾倒在了底盘上。老金用手将垃圾中的塑料袋、泡沫等拣出来,扔进旁边的垃圾桶中。随后,剩余的垃圾顺着底盘进入到机器中,机器开始搅拌。没多久,老金打开机器下方的一个小门,里面的垃圾桶内装满了破碎后的垃圾。老金拖动垃圾桶,将它挂在生物降解机上,按动按钮,垃圾桶上升、倾倒,机器随即开始搅拌。“机器中事先放了生物菌,搅拌24小时至48小时后,厨余垃圾的固体部分最终形成有机肥料,液体则进入地下的水生化系统,气体则由配套的吸收器处理完再排放。”老金介绍。

  据了解,这是泉州首台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处理机。东美社区工作人员谢先生介绍,这台设备2020年11月底开始运行,每日处理量大概350公斤。他说,农贸市场保洁员每天将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运送到驿站门口,上午有五六桶,下午两三桶,“以前这些垃圾都要收运到附近的转运站,有了这个设备就实现了就地处理,消除了收运过程中产生的滴漏及异味,同时有机肥还能作为花肥使用,一举多得。”

  自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泉州市鼓励居民在家滤出厨余垃圾水分,采用专用容器盛放厨余垃圾,减少塑料袋使用。同时,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处置模式,提倡以农贸市场、小区或社区等为单位,建设小型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点,实现厨余垃圾不出社区,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目前,泉州已在政府食堂、高校、社区建成25座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试行厨余垃圾不出单位(社区)。

  作为垃圾分类重要的后端配套处理设施,泉州市规划了多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杏莲工业区的南安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项目一期已投入使用。该项目处理量为100吨/天,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工艺,于2020年12月调试运行。“主要来自餐饮行业的餐厨垃圾送到公司后,我们先通过分拣机、精分机、除砂除杂机,将餐厨垃圾中的一次性筷子、餐盒、陶瓷碎片等杂物筛选出来,进行焚烧处理。对剔除杂物后的餐厨垃圾,会进行除沙、制浆、除杂离分、湿热水解等一系列处理后,变成油脂、沼气和沼渣。最终,油脂暂存,沼气用于发电,沼渣则外运给垃圾焚烧厂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沼液经内部的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该厂负责人李斯佳详尽介绍了该厂的生产流程。该项目还配套含有车辆收运监控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可对餐厨垃圾收运过程实施全程监管,保障垃圾在运送和处理中不会出现“二次污染”。

  泉州市垃分办工作人员介绍,泉州市目前已建成南安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安溪县、德化县等6座县级餐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49吨,有效破解泉州全市餐厨垃圾的末端处置难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